夜
小
中
大
别看高务实在禁卫军京北大营已经比较详细的与军方高层议论过了军改事宜,但那其实只是和边军系实力派将领——他们同时也基本代表了各地将门——大致说明改革方略,并没有与军方的另一派重要人物们交换意见,这在政治上自然是不可取的。
因此,次日一早,高务实趁着今日并非内阁执笔的空闲,又与靖难系在京勋贵们约好在五军都督府会面。
如果说边军将门要说服的地方主要在于各大甲种、乙种军的利益分配,那么勋贵们的要求则大不相同。勋贵们从高务实多年前的京营改制起就已经很清楚自身定位,他们现在早就自觉地不参与“一线野战部队”的具体军务,如今主要负责的项目差不多应该说都是后勤和财务工作。
在这种情况下,高务实要说服他们自然就要倾向于让他们明白,此次军改不会让他们在财务、后勤体系方面的利益受损——至少不会严重受损。
按照新的军事单位分级,甲种军属于核心野战军,是大明朝廷对外作战的主力部队,而乙种军则分两个层面。
距离边疆较近的乙种军需要有配合甲种军出击境外的能力,而设置于广大内地的乙种军则属于镇压叛乱的主要战力——当然,有必要的话甲种军也可以内调平叛,不过一般而言这应该是不需要的。
简单来说,甲种军属于对外作战的主力,乙种军属于对内平叛的主力。这两者实际上都要求具备野战决胜的能力,只是前者要求更高,后者要求稍低。
既然这两者都需要野战决胜,那么直接管理权或者说统兵权当然就得被将门拿走,勋贵们有自知之明,他们不会参与,也确实没能力参与。
然而在此之外则还有规模庞大的丙种军。
之前说过,大明的军队除了独一档的禁卫军66598人,就是编制规模大概为50万的甲种军,以及编制规模大概在67.5万的乙种军。除此之外,剩余其他兵力统统归属于丙种军。
有人可能纳闷了,以上“三军”就已经超过124万之多,大明还有“其他兵力”吗?当然有的。大明在永乐年间全国理论兵力曾经高达280万,而眼下的纸面兵力也有230万以上——当然,你要讨论缺额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不过,高务实之所以要军改,其中一个方面本来就是要解决“缺额”问题,所以他才不在乎当前到底缺额有多大——不管现在缺额多大,反正将来不准缺额了。
当然,高务实也不是要让这剩下的八九十万人真的都去做脱产士兵,如果这样操作,那他这个户部尚书非得一夜白头不可,根本养不起嘛!
所以他的处理办法十分简单:照抄京营制度。换句话说,全国兵力在去掉“三军”之后,剩余的“丙种军”要全面转成“生产建设兵团”。唯一的区别只有一点:丙种军要承担“危急时刻充实乙种军兵力”的预备役任务。
这么做实际上是一边给甜头,一边提高要求。在高务实参政之前,大明的普通军户其实早就没有什么战斗力了,主要作战兵力基本都是各大将门的家丁军配合尚有一定战斗力的边军形成,内地的卫所只能用两个字形容:稀烂。要不是这样,几十个倭寇就敢杀到南京城下这种事怎么可能发生?
而现在,高务实要求他们能够在必要时刻充实乙种军,这就意味着他们每年多多少少要进行一定强度的训练——最起码简单的军令要能听懂,简单的列阵、瞄准、开枪要有个架势,至于体能问题高务实反倒不担心,一群平时负责“建设”任务的人,体能怎么着也应该是能凑合的。
这是提高要求,那么什么是给甜头呢?勋贵们都在京城,控制京营生产建设兵团并不难,但各地卫所都转成生产建设兵团之后,他们可是控制不过来的。
不过这其实不是问题,地方官还要给京官上“炭敬”、“冰敬”呢,你地方上的生产建设兵团能不给执掌五军都督府的勋贵们上贡?所以,只要高务实确定五军都督府有领导全国各地生产建设兵团的权力,以上这些实际上就都解决了。
当然,高务实也不能指望勋贵们和地方卫所指挥使们的节操,因此该派设的财务监管人员必不可少,否则让这些人自己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那肯定和没改革一模一样。
勋贵们固然是高务实多年的“忠实